跨國企業如何避稅?高效稅務規劃策略及政府應對措施完整教學

跨國企業如何避稅? 這涉及一系列複雜的稅務規劃策略,例如利用國際稅收協定、優化轉讓定價、以及選擇稅負較低的司法管轄區設立子公司等。 然而,各國政府正積極應對這些策略,例如透過加強國際合作、實施BEPS行動計劃、強化稅務審計以及提升信息共享透明度等方式來堵塞漏洞。 有效的稅務規劃並非尋求避稅,而是透過合規的方式,在法律框架內最大化稅務效率。 企業應注重建立健全的稅務治理架構,制定合理的轉讓定價政策,並及時掌握國際稅收趨勢變化,以降低稅務風險,避免因不當操作引發稅務爭議。 唯有深刻理解各國稅法及國際稅收協定,並尋求專業稅務顧問的協助,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切實可行的稅務規劃策略。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優化轉讓定價策略,確保符合獨立交易原則: 跨國企業應仔細審閱其集團內部公司之間的交易價格,確保符合OECD轉讓定價指南中的「獨立交易原則」。 這需要詳細記錄交易的細節,並參考可比非關聯企業的交易數據,以證明價格的合理性。 建議尋求專業稅務顧問協助,制定符合規範的轉讓定價政策,並定期進行審查及調整,以降低稅務風險和爭議。
  2. 建立健全的稅務治理架構,提升稅務合規性: 建立一個清晰、透明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稅務治理架構至關重要。 這包括制定完善的稅務政策、流程和內部控制,並指派專責人員負責稅務合規工作。 定期進行稅務風險評估,並及時更新稅務策略以適應國際稅務法規的變化,才能有效降低稅務風險,避免因不當操作引發稅務爭議。
  3. 諮詢專業稅務顧問,掌握國際稅務趨勢: 國際稅務法規複雜且瞬息萬變,單靠企業內部資源難以完全掌握。 積極尋求專業國際稅務顧問的協助,不僅能獲得專業的稅務規劃建議,更能及時掌握最新的國際稅收趨勢和政府應對措施,例如BEPS行動計劃的實施,從而制定符合法律法規且有效降低稅負的策略,並避免掉入稅務陷阱。

跨國企業避稅的常見手法

作為一位國際稅務法律顧問,我經常被問到跨國企業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降低稅負的。簡單來說,跨國企業避稅並非單一策略,而是一套複雜的、多面向的規劃,旨在合法地利用各國稅法的差異,以達到降低整體稅負的目的。以下我將詳細介紹幾種跨國企業常用的避稅手法:

1. 轉讓定價 (Transfer Pricing)

轉讓定價是跨國企業避稅中最常見,也最複雜的手法之一。 跨國企業通過調整集團內部公司之間的商品、服務或無形資產的轉讓價格,將利潤從高稅率國家轉移到低稅率國家,從而減少整體的稅負。 簡單來說,假設一家位於高稅率國家的母公司,將產品以低於市場價格賣給位於低稅率國家的子公司,子公司再以市場價格出售,利潤便會累積在低稅率國家,減少母公司的應稅收入。 這種做法本身並不違法,但各國稅務機關會嚴格審查轉讓定價是否符合「獨立交易原則」(Arm’s Length Principle),即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價格應與非關聯企業在類似情況下的交易價格相同。若稅務機關認定轉讓定價不合理,可能進行稅務調整,要求企業補繳稅款,甚至處以罰款。 企業可以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轉讓定價指南,以瞭解更多關於獨立交易原則的資訊。

2. 設立「空殼公司」或「導管公司」(Conduit Companies)

跨國企業常在低稅率或避稅天堂設立空殼公司,這些公司通常沒有實際業務,僅作為集團內部資金流動的管道。 透過將利潤匯往這些空殼公司,跨國企業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全球稅負。 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利用稅收協定(Tax Treaty)的漏洞。 稅收協定是兩個國家之間簽訂的協議,旨在避免雙重課稅。 然而,有些跨國企業會在與多個國家簽有稅收協定的國家設立導管公司,再利用這些協定來享受稅收優惠,即使這些公司並非協定的真正受益人。各國政府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採取措施,例如在稅收協定中加入「主要目的測試」(Principal Purpose Test, PPT)條款,以防止協定被濫用。

3. 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Tax Incentives)

許多國家為了吸引外資,會提供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例如減免企業所得稅、提供稅收抵免等。 跨國企業會積極尋找並利用這些稅收優惠,將業務轉移到提供優惠的地區,以降低稅負。 然而,各國政府對於稅收優惠的使用也越來越謹慎,會審查企業是否真正符合優惠條件,以及是否對當地經濟帶來實質效益。 因此,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也需要確保其符合相關規定,避免因違規而受到處罰。

4. 債務融資 (Debt Loading)

跨國企業可以通過增加位於高稅率國家的子公司的債務,來達到避稅的目的。 子公司向集團內的其他公司借款,支付利息,由於利息支出可以在稅前扣除,因此可以降低子公司的應稅收入。 然而,各國稅務機關通常會對利息支出的扣除設定限制,例如規定利息支出不得超過公司盈利的一定比例,以防止企業過度利用債務融資避稅。 此外,若子公司借款利率明顯高於市場水平,也可能被稅務機關認定為不合理的轉讓定價行為。

5. 數位經濟下的避稅 (Tax Avoidan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跨國企業越來越容易在沒有實際存在的情況下,向其他國家提供服務,這也為避稅提供了新的途徑。 例如,一家公司可以在低稅率國家設立伺服器,向全球客戶提供線上服務,從而避免在客戶所在國繳納稅款。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各國政府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對數位經濟徵稅,例如徵收數位服務稅(Digital Services Tax, DST),或是修改現有的稅收協定,以確保數位經濟活動也能公平地繳納稅款。 歐盟委員會針對數位稅有發布相關的數位經濟稅務政策,讀者可以前往參考。

以上僅是跨國企業避稅的一些常見手法,實際上,企業會根據自身的情況,綜合運用各種策略,以達到最佳的稅務規劃效果。 然而,隨著各國政府反避稅力度的加強,跨國企業的稅務規劃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因此,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最新的稅收政策趨勢,並諮詢專業的稅務顧問,以確保其稅務策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政府如何反擊:跨國企業如何避稅的應對措施

面對跨國企業日益複雜的避稅手法,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正積極採取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以維護稅收公平和國家財政的穩定。這些措施涵蓋了稅務法規的完善、國際合作的加強以及技術手段的創新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政府反擊策略:

國際合作與資訊交換

  • 稅務資訊自動交換(AEOI): 透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動的共同申報標準(CRS),各國稅務機關可以自動交換金融帳戶資訊,以打擊跨境逃稅行為。這使得隱藏在海外的資產無所遁形,有效提高了稅務透明度。
  • 稅務資訊請求交換(EOIR): 根據雙邊稅收協定或稅務資訊交換協定(TIEA),各國可以請求提供特定納稅人的稅務資訊,以便進行稅務稽查和調查。
  • 多邊稅收協定(MLI): 透過 OECD 研擬的多邊公約,各國可以迅速修改其雙邊稅收協定,以納入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的相關措施,無需逐一進行雙邊談判。

強化國內法規與執法

  • 受控外國公司(CFC)規則: 透過 CFC 規則,將位於低稅或無稅地區的受控外國公司的利潤,視同為本國居民企業的所得,並課徵本國稅負,以防止企業將利潤轉移至避稅天堂。
  • 實際管理處所(PEM)規則: 透過 PEM 規則,認定實際管理處所位於本國的外國企業,為本國稅務居民,並對其全球所得課稅,以防止企業透過設立空殼公司來規避稅負。
  • 一般反避稅條款(GAAR): 在稅法中設立 GAAR,允許稅務機關在認定某項交易或安排的主要目的為避稅時,可以拒絕給予相關的稅務利益。
  • 轉讓定價法規: 加強對轉讓定價的監管,要求跨國企業必須按照獨立交易原則(Arm’s Length Principle)制定轉讓定價政策,以避免透過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來轉移利潤。

應對數位經濟的挑戰

  • 數位服務稅(DST): 一些國家開始徵收 DST,對在該國提供數位服務的跨國企業徵稅,以應對數位經濟下利潤難以追蹤和課稅的問題。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雙支柱方案: OECD 提出了雙支柱方案,旨在改革國際稅收體系,以應對數位經濟帶來的挑戰。
    • 支柱一: 重新分配大型跨國企業的利潤,確保企業在其實際產生經濟活動的市場所在地繳稅。
    • 支柱二: 實施全球最低稅率(15%),確保跨國企業無論在哪一國家營運,均需繳納至少 15% 的稅負。

提高稅務透明度

  • 國別報告(CbC Reporting): 要求年營收超過一定金額(例如 7.5 億歐元)的跨國企業,必須向稅務機關提交國別報告,揭露其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收入、利潤、稅負和員工數量等資訊。
  • 公開國別報告: 部分國家或地區,例如歐盟,要求大型跨國企業在其網站上公開國別報告,以提高稅務透明度,接受公眾監督。

這些應對措施的實施,旨在提高跨國企業的稅務合規性,減少其避稅空間,並確保各國能夠公平地分享跨國企業的利潤。 然而,跨國企業的避稅手法也在不斷演變,因此,政府和國際組織需要持續加強合作,完善稅務法規,並運用新技術來應對新的挑戰。

跨國企業如何避稅?高效稅務規劃策略及政府應對措施完整教學

跨國企業如何避稅. Photos provided by None

優化稅務:剖析跨國企業如何避稅

跨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運營,面臨著各國不同的稅收制度。因此,優化稅務策略成為其提升競爭力、增加利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避稅」,在合法的框架下,其實是指企業透過精密的稅務規劃,利用各國稅法的差異與漏洞,以達到降低整體稅負的目的。但務必留意,合法的稅務優化與非法的逃稅之間存在明確的界線,企業必須謹慎行事,確保所有稅務安排都符合當地法律法規。

常見的稅務優化策略

  • 利用稅收協定: 許多國家之間簽訂了雙邊或多邊的稅收協定,旨在避免雙重徵稅。跨國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其業務結構,例如設立控股公司,來利用這些協定降低股息、利息等跨境支付的預提稅。
  • 轉讓定價策略: 這是跨國企業最常用的稅務優化工具之一。通過調整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的商品、服務、知識產權等交易價格,將利潤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或地區。然而,各國稅務機關對轉讓定價的監管日益嚴格,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轉讓定價文檔,證明其交易價格的合理性。關於轉讓定價的更多資訊,您可以參考OECD的轉讓定價指南
  • 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 跨國企業可以通過調整其資本結構,例如增加在稅率較高國家的債務比例,來增加利息支出的抵扣,從而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設立離岸公司: 在一些稅率極低的國家或地區(通常被稱為「避稅天堂」)設立公司,可以享受當地的稅收優惠。然而,隨著國際稅務透明度的提高,利用離岸公司避稅的難度越來越大。
  • 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各國政府為了吸引投資,通常會提供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例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跨國企業可以通過在符合條件的國家或地區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來享受這些優惠政策。

企業如何制定高效的稅務規劃策略

要制定高效的稅務規劃策略,跨國企業需要:

  • 深入瞭解各國稅法: 這是稅務規劃的基礎。企業需要聘請專業的稅務顧問,及時瞭解各國稅法的最新動態。
  • 全面評估稅務風險: 企業需要識別其在全球範圍內運營所面臨的各種稅務風險,例如轉讓定價風險、常設機構風險等。
  • 建立完善的稅務合規體系: 確保所有稅務申報和繳納都符合當地法律法規。
  • 與稅務機關保持良好溝通: 在稅務爭議發生時,及時與稅務機關溝通,尋求解決方案。
  • 定期審查和更新稅務策略: 稅法和經濟環境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定期審查和更新其稅務策略,以確保其有效性。

案例分析

舉例來說,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可能在愛爾蘭設立歐洲總部,因為愛爾蘭的企業所得稅率相對較低。同時,該公司可能將其知識產權轉讓給位於百慕達的子公司,並通過向歐洲總部收取專利許可費的方式,將利潤轉移到百慕達。這種做法在過去非常普遍,但現在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各國稅務機關會仔細審查這些交易的商業實質,如果發現交易沒有合理的商業理由,或者交易價格明顯偏離市場價格,就會進行調整,要求企業補繳稅款。

總之,跨國企業的稅務優化是一個複雜而專業的領域。企業必須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國稅法的差異,制定高效的稅務規劃策略。同時,企業也需要密切關注國際稅務改革的最新動態,及時調整其稅務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稅務環境。

希望以上內容符合您的要求,並能爲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優化稅務:跨國企業避稅策略剖析
策略類型 策略描述 風險與挑戰
利用稅收協定 利用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避免雙重徵稅,例如設立控股公司降低跨境支付預提稅。 需確保符合協定條款,結構安排合理。
轉讓定價策略 調整集團內部公司間交易價格,將利潤轉移至稅率較低地區。 各國稅務機關監管日益嚴格,需建立完善的轉讓定價文檔,證明交易價格合理性。(參考OECD轉讓定價指南)
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 調整資本結構,增加稅率較高國家的債務比例,增加利息支出抵扣。 需考慮整體財務風險及稅務合規性。
設立離岸公司 在稅率極低的國家或地區設立公司,享受稅收優惠。 國際稅務透明度提高,利用離岸公司避稅難度加大。
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利用各國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 需符合特定條件,並持續關注政策變化。
高效稅務規劃策略制定
深入瞭解各國稅法,聘請專業稅務顧問。 需持續更新稅務知識,跟蹤最新法規變動。
全面評估稅務風險,例如轉讓定價風險、常設機構風險等。 風險評估需準確全面,及時應對潛在風險。
建立完善的稅務合規體系,確保所有稅務申報和繳納符合當地法律法規。 需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確保合規運營。
與稅務機關保持良好溝通,及時解決稅務爭議。 良好的溝通能有效降低稅務爭議的風險。
定期審查和更新稅務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稅務環境。 策略需具備靈活性,適應不斷變化的稅收政策和經濟環境。

BEPS行動計劃:堵住跨國企業如何避稅的漏洞

BEPS(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行動計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為了應對跨國企業利用各國稅制差異和漏洞進行避稅的行為而發起的一項全球倡議。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防止跨國企業透過各種手段,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或免稅的國家或地區,從而減少其應繳納的稅款。這個計畫的目標是建立一套更公平、更具透明度的國際稅收規則,以確保企業在其創造價值的地方繳納稅款。

BEPS行動計畫的由來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企業的運營模式日益複雜,它們可以輕易地利用不同國家稅法的差異來進行稅務規劃。舉例來說,一家公司可以將其智慧財產權(例如專利、商標等)轉移到一個低稅率的國家,然後向其位於高稅率國家的子公司收取高額的權利金,從而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國家,減少其在全球範圍內的稅負。這種做法雖然在法律上可能是合法的,但卻損害了各國的稅收利益,也造成了稅負分配的不公平。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G20委託OECD制定一套新的國際稅收規則,這就是BEPS行動計劃的由來。OECD在2013年7月發布了BEPS行動計畫報告,就是針對國際租稅基本規則的缺失而來。OECD會員國成員積極的參與協商與撰擬過程,催生了這份40頁的行動計畫報告。該計畫共有15項,其中幾項並進一步細化為更具體的子方案。行動計畫全面性梳理的各種國際租稅缺失議題,以具協調性且綜合性的視角剖析之。BEPS 行動計畫於2015年10月5日發布最終報告。該計畫旨在通過改革國際稅收規則,防止企業通過合法手段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國家,從而避免在高稅率國家繳納應有的稅款。BEPS行動計畫的目標是確保企業在各國之間公平分配納稅義務,減少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增強國際稅收體系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

BEPS行動計畫的15項行動方案

BEPS行動計劃包含了15項具體的行動方案,涵蓋了稅收協定、轉讓定價、數位經濟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行動方案:

  • 行動方案1:應對數位經濟的稅務挑戰。 由於數位經濟是資訊與通訊科技轉化過程的產物,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該如何針對數位經濟下的交易制定合理並有效的課稅方式,是數位經濟所衍生出的稅收挑戰,也是OECD 制定第1 項行動計畫的目的。
  • 行動方案2:消除混合錯配的影響。
  • 行動方案3:強化受控外國公司(CFC)規則。
  • 行動方案4:限制利息扣除。
  • 行動方案5:打擊有害稅收實務。
  • 行動方案6:防止濫用稅收協定。 OECD 鎖定協定濫用(“treaty abuse”),特別是濫用租稅協定 (“treaty shopping”)為該方案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 行動方案7:防止人為規避常設機構(PE)。
  • 行動方案8-10:確保轉讓定價結果與價值創造相符。藉由研擬法令以防止透過集團成員間風險移轉或過多的資本分配所造成之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
  • 行動方案13:轉讓定價文檔和國別報告。
  • 行動方案14:提高爭端解決機制效率。
  • 行動方案15:制定多邊工具修改雙邊稅收協定。

這些行動方案旨在從多個層面堵住跨國企業避稅的漏洞,提高稅收的公平性和效率。

BEPS行動計畫的影響

BEPS行動計畫對跨國企業的稅務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國政府紛紛根據BEPS的建議修改其國內稅法和稅收協定,加強對跨國企業的稅務監管。例如,許多國家開始實施國別報告(Country-by-Country Reporting)制度,要求跨國企業披露其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收入、利潤、稅負等信息,從而提高稅務透明度。此外,一些國家還加強了對受控外國公司(CFC)的監管,防止企業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的國家或地區。

OECD持續在2020年第一季進行部份行動計畫的推動及指引。其中包含早在2015年被列為BEPS頭號議題的數位化經濟,以及自2019年底被進一步釋義的國別報告跟最終版的金融交易移轉訂價指引。 OECD 在2020年2月11日對於第4號及8號至10號行動計畫發布了關於金融交易移轉訂價最終版指引,並編入OECD移轉訂價指導原則(OECD TP Guidelines)。

總體而言,BEPS行動計畫提高了跨國企業避稅的成本和風險,促使它們更加謹慎地進行稅務規劃,並更加註重其稅務行為的合規性。企業應盡快重新檢視全球營運佈局、交易安排、資金存放與投資架構,降低查稅風險。 制定可讓政府及納稅人互信且透明的稅務規劃,令納稅人負擔應有稅負,同時降低稅局監管成本。

台灣的反避稅措施

為了與國際反避稅趨勢接軌,台灣也積極推動BEPS相關措施。例如,台灣已實施受控外國公司(CFC)和實際管理處所(PEM)制度,以防止企業將利潤藏匿在海外避稅天堂。此外,台灣也加入了OECD的BEPS包容性框架,承諾執行BEPS的最低標準。 財政部已對BEPS行動計劃進行研究及徵詢專家意見,並積極推動反避稅措施,其中受控外國公司與實際管理處所的法案在2016年7月1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除因應BEPS行動計畫持續推出新的反避稅法令外,各國政府也陸續將根據OECD建議,建立金融帳戶資訊自動交換共同申報及應行注意標準(Common Reporting and Due Diligence Standard,以下簡稱CRS),進行各國金融機構帳戶資訊交換,以期防堵跨國性之逃漏稅行為。面對台灣與國際一波波的反避稅措施,我國個人及跨國企業必須做好準備。

BEPS行動計畫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稅收改革,它正在改變跨國企業的稅務規劃方式,並促進全球稅收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對於跨國企業而言,瞭解和遵守BEPS的相關規定,是應對未來稅務挑戰的關鍵。

跨國企業如何避稅結論

綜上所述,「跨國企業如何避稅」並非單純的稅務規避,而是一套複雜的稅務規劃策略,涉及利用國際稅收協定、轉讓定價、稅收優惠政策、設立離岸公司等多種手法。 這些策略旨在合法地降低整體稅負,但其合法性與風險程度往往取決於具體操作方式以及各國稅務機關的監管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際合作加強、BEPS行動計劃的推行,以及各國政府在加強稅務資訊交換和完善國內法規方面的不斷努力,跨國企業利用上述手法進行避稅的空間正日益縮減。

對於跨國企業而言,有效的稅務規劃並非以「跨國企業如何避稅」為單一目標,而應著重於在法律框架內最大化稅務效率,並降低稅務風險。這需要企業建立健全的稅務治理架構,制定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轉讓定價政策,及時掌握國際稅收趨勢變化,並尋求專業稅務顧問的協助。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應積極與各國稅務機關保持良好溝通,並確保所有稅務安排的透明度與合規性。 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嚴格的國際稅務環境中,有效管理稅務風險,並在長遠的發展中持續獲得競爭優勢。

最終, 理解「跨國企業如何避稅」的關鍵,並不在於鑽法律漏洞,而在於精準掌握國際稅務規則,並將稅務規劃融入整體企業策略之中,實現合法、合規且高效的稅務管理。 這需要企業擁有前瞻性的視野,以及對國際稅務環境的深入理解,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跨國企業如何避稅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 跨國企業如何利用轉讓定價來避稅?

跨國企業利用轉讓定價避稅,是透過調整集團內部公司之間商品、服務或無形資產的轉讓價格,將利潤從高稅率國家轉移到低稅率國家。舉例來說,一家位於高稅率國家的母公司,可能會將產品以低於市場價格賣給位於低稅率國家的子公司,讓利潤在低稅率國家累積,減少母公司的應稅收入。然而,這項手法並非完全合法,各國稅務機關會嚴格審查轉讓價格是否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也就是說,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價格應該與非關聯企業在類似情況下的交易價格相同。若被認定不合理,可能面臨稅務調整,甚至被處以罰款。因此,企業應參考OECD轉讓定價指南,建立合理的轉讓定價政策,以降低稅務風險。

Q2. 設立離岸公司或導管公司真的能有效避稅嗎?在什麼情況下會被視為避稅行為?

在低稅率或避稅天堂設立空殼公司或導管公司,確實可以降低全球稅負,但其合規性存在風險。這些公司通常沒有實際業務,僅作為資金流動的管道。如果稅務機關認定這些公司的設立主要目的是為了規避稅負(而非其他合理的商業目的),則可能將此行為視為避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進行稅務稽覈,或調整相關稅務。此外,濫用稅收協定也是一種潛在的風險。雖然稅收協定旨在避免雙重課稅,但如果企業利用這些協定漏洞,在與多個國家簽有協定的國家設立導管公司,並非協定的真正受益人,則可能被認為是避稅行為。因此,企業應謹慎評估,並尋求專業稅務顧問的協助,以確保其稅務策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Q3. 政府如何應對跨國企業的避稅行為,例如BEPS行動計劃的影響?

政府透過多項措施應對跨國企業的避稅行為,包括加強國際合作、完善國內法規和提升稅務透明度。其中,BEPS行動計劃是重要的國際合作範例,它旨在堵住跨國企業避稅的漏洞,例如透過稅務資訊自動交換、強化轉讓定價監管、以及制定受控外國公司規則。這些措施提高了跨國企業避稅的成本和風險,促使它們更加註重稅務合規性。政府持續完善法規,例如建立國別報告機制,要求企業披露其在各國的財務資訊,以加強稅務透明度。此外,國家的反避稅措施也在不斷演進,以應對新的避稅手法,企業需要密切關注這些變化,以確保其稅務策略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規。

Facebook
內容索引